“我一賣出,市場就漲”,對于很多A股投資者來說,這幾乎成了一句魔咒。而當我們把這句話放在7月15日的A股市場,大概會引來更多的共鳴。這一天上證綜指以2921點開盤,開盤不久即直線下跌,上午一度跌至最低2886點,午后開始出現戲劇性的反彈,最高漲至2955,最后收在了2942點,盤間振幅高達2.33%。對于有些人來說,這不只是過山車般驚心動魄的一天,更是包含了無限惆悵的一天,有的人則根本沒有去關注這一天的漲跌。我們可以想見,在大盤急速下跌的時候,多少人正在倉皇出逃;而當大盤戲劇性反彈,再度扶搖直上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望洋興嘆,或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地再度上車。一反一正,損失歷歷在目。而這,大概也是A股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放在近30年的歷史中來看,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天。
股票市場是一個不斷波動的市場,針對這樣的市場,找到正確的投資方法非常重要。我們投資股票的終極目標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內獲得收益,但在通向長期盈利的路途中,我們又需要經歷多少的風險。所以,我們才有必要搞清楚,投資的風險到底來自哪里?有多少風險和損失本可以避免?
這里,也想引述一段廣為流傳的數據。我們知道,中國的基金行業已經存在了20余年,期間經歷了兩輪大的牛熊轉換,總規模突破了11萬億,基民人數也接近了6億,國人中近一半皆為“持基者”。而根據基金業協會的詳細統計,截至2018年,全市場基金產品近5000只,累計實現盈利超過2萬億元。根據銀河證券的數據統計,20年來標準股基、混合偏股、封閉偏股、標準債基、普通債基年化收益率達到了28.52%、26.1%、19.03%、3.77%、6.97%。但另一方面,基民的虧損卻是一個嚴酷的現實。基金普遍賺錢與基民普遍虧損形成一個有悖常理的反差,而作為以投資為職業的我們,這也成了如梗在喉的一個心結。
原因已經有人做出了總結:盲目追漲殺跌、持有時間短、不斷重復錯誤是絕大多數基民虧損的主要理由,而這些,歸根結底屬于不易被人們察覺的投資策略風險。
當我們提及投資風險,通常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資產風險,二是投資策略風險。資產風險與所投標的有關,它相對容易被關注,而投資策略風險則與投資者自身的行為和情緒有關,它往往被人們忽視。特別是當市場波動來臨的時候,投資者在頻繁地大幅地調倉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不知不覺地身陷這種風險了。
我們知道,大多數時候,股票的價格傾向于同漲同跌——行情好的時候,大家一起漲,行情壞的時候,大家一起跌。但是各個股票隨著市場漲跌的幅度是不同的,根據歷史經驗,在市場上漲的時候,好股票往往會漲得多一點,反之,在市場下跌的時候,也會跌得少一點。這種同漲同跌和漲跌幅度不一致的現象背后反映的就是資產個體的質地。
資產個體的風險,放到A股當中就是個股的風險,通俗地來講就是買到了不好的股票。由于企業經營不善、財務不佳 、信用不良、道德不佳等企業自身的因素所導致的風險。這種風險,伴隨著研究的深入,一般在企業長期的跟蹤和調研過程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感知和預知,且最終都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特別是現金流狀況中得到集中的反映。
而投資策略風險指什么?歸根結底它是你在面對整個市場去選擇如何買賣,以及買什么樣的資產時,在較長時間跨度內面臨的選擇風險。它首先體現在你的倉位選擇策略上。當市場波動的時候頻繁地變動倉位,頻繁地空倉或滿倉,我們自以為可以踏準節奏,但我們的依據其實又不是所投資的標的本身,而是其它投資者的行為。我們希望先人一步,但往往事與愿違。羊群效應成為反復上演的情形,而反復的折騰除了加大風險,實際并無益處。
霍華德.馬克斯在回顧他的投資職業生涯時這樣寫道:“推動市場漲跌的經常是貪婪和恐懼,市場就是買方樂觀派和賣方悲觀派的拔河比賽,可是在比賽的緊要關頭,會有很多人突然轉向,從繩子這頭的隊伍退出,加入繩子另一頭的隊伍。這會讓繩子的一頭擁有壓倒性優勢,貪婪或恐懼統治整個市場,結果讓市場急劇變化”。我們總想先人一步,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成了跟隨者,在市場的急劇變化面前都是追漲殺跌的,這是人性使然,也是造成投資策略風險的根源所在。而從長期來看,這種投資策略風險是極為危險的,也是傷害最大的。
投資策略風險無疑是長期收益的天敵,談到這里,我想再接下去談一談,我們的投資收益到底從哪兒來?
我們都聽說過,基金有阿爾法收益和貝塔收益,市場上也一直流行著一個說法——“阿爾法很貴,貝塔很便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在1964年發表過一篇論文,在論文里,他把金融資產的收益拆解成兩個部分。與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叫貝塔收益,不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就叫阿爾法收益。給定一個市場基準,每項金融資產都可以計算出一個貝塔。如果貝塔等于1,就意味著這個金融資產和市場波動保持一致。貝塔大于1,就意味著這個資產漲跌的幅度比市場要大。反之,如果貝塔小于1,就意味著這個資產的漲跌幅度會比市場小。簡而言之,對基金而言,阿爾法收益是通過選股獲取的,貝塔收益則是利用市場波動所賺取的。
從事投資行業將近二十年,過往的經歷以難以言說的痛苦賦予了我珍貴的經驗和成長,有一個感受也越來越強烈,那就是阿爾法的錢非常清晰,但賺到它并不容易;貝塔的錢如投硬幣一般,勝負各占一半,卻總給你一種唾手可得的錯覺。
年輕的時候,我也沉迷于國外交易高手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沉迷于做短差、做波段,那個時候常常想,只要我比別人勤奮一點點、辛苦一點點,就能在這個市場上進出快一點點,那時的我滿腦子所想都是如何利用市場波動、利用比別人多的那一點點經驗賺取所謂的“貝塔收益”。
現在回想,那個階段留給我最深刻的體驗不是買到了多好的企業,而是高度緊張的情緒、極差的生活質量和亞健康的身體狀態。至于研究過哪些股票,做過哪些思考,那些企業后來怎么樣,在當時其實并不關注,而在記憶中更已變得面目模糊。
然而作為一名職業投資人,我覺得自己當時的勝率還算不錯。我把那個階段的投資結果做了一個分拆,其中判斷正確的概率大約達到了60%-70%。這已經是我能做出的最好成績。也就是說,我憑借自己的專業、付出異常的辛苦,所獲得的也只是60%-70%的勝率,還有30%-40%的錯誤概率。這就是我所獲得的貝塔收益。那么我失去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我需要用加倍的努力所獲得的正確去彌補過去某一次犯下的錯誤,長期而言,對沖之后,實際有效的投資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在這同時,我失去了獲取長線收益的機會;另一方面,當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博弈上,帶來的一個自然結果就是放棄了對于個股深入透徹的研究,而這導致了一些令人遺憾的后果,那就是我為自己的頻繁交易和操作承擔一定的個股風險,即損失了阿爾法部分的收益。更不消說我為此所消耗掉的精力、所降低的生活品質。
一預期市場將有波動,就總想著進出,說到底,還是對持有的資產沒有信心,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皆同此理。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源也是去找到讓自己有信心的品種。
我們知道,股市并非賭場,相信在近些年A股的變化當中,你也有所感觸。從本質上說,股票市場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場所,它存在的意義是讓那些真正優秀的企業和真正優秀的企業家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并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我們參與其中,正是希望成為這一價值的分享者。當然,這個市場的殘酷之處還在于,無論曾經多么光鮮,故事多么圓滿,它都會淘汰那些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只想短期套現而不想創造長期價值的企業,當然也會讓那些跟風的投資者得到殘酷的教訓。
A股遍地撿黃金的時代已經過去,對上市公司如此,對投資者也是如此。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無論是A股的運行機制還是淘汰機制都較以往更加成熟:有的企業脫穎而出,有的企業慘遭出局。線性的增長正在被打破,正如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領軍者年會中所言,“過去大部分企業遇到低增長、遇到波動想到的是減庫存、減成本,熬冬天,熬一熬,我們希望能夠熬過去,但是今天這個方式行不通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整體的面的巨大的結構性沖擊,傳統的線性的辦法已經不能面對這個結構性的挑戰,企業家如果要做一個未來的企業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改變線性思維方式,走向一個面的結構性的思維方式”。對于投資者而言也是如此,在一個淘汰機制日趨完善的市場里,買到了不好的股票,想要熬一熬就過去的時代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只有找到那些符合長期投資理念、真正優秀的企業,遠離那些曇花一現的企業,堅定地持有好企業的股票,遠離投資策略風險,不貪戀短期波動的收益,才能充分享受更為豐厚且持久的持有期收益。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