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五一假期,市場再現弱勢格局。從格力電器不分紅所引發的一輪下跌,正在對整個藍籌形成新一輪的沖擊。相反創業板的結構性反彈行情卻表現出了良好的勢頭。
對此,泓德泓業基金經理秦毅認為,2016-2017年兩年的大藍籌行情,是基于整個宏觀經濟的復蘇而展開的。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最先受益于宏觀經濟復蘇的就是大盤藍籌、龍頭、白馬,疊加當時監管政策的轉向、QFII入華等等,產生了共振效應,使得這波藍籌白馬行情走過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秦毅表示,事實上,在經濟剛剛復蘇的早期,大家是持懷疑態度的。2016年初覺得可能經濟到年底就不行了,到了三季度又覺得到2017年一季度不行了,但事實卻正相反。當經濟強勢復蘇至2017年底時,市場對2018年的經濟增長的預期被調高。而實際情況是,經過兩年的經濟復蘇,2018年宏觀經濟增長會有一個自然回落的過程,回落的幅度不大,到了2018年下半年又會有一個自然回升的趨勢,這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狀態。關鍵在于2017年底大家提升的經濟增長預期,與18年上半年的自然回落之間產生了預期差,這種預期差遭遇了大盤藍籌的高位和成長的低位,如果成長股的業績增長趨勢仍然較好,這種情況下就奠定了風格轉變的基礎。事實上,這一轉變在1月底就已經開始。
1月份的A股市場上漲主要是由地產金融家電等低估值板塊帶動的,彼時大盤藍籌居于合理偏高的位置,而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經過過去兩年的股價下跌和業績增長,估值已經處于一個比較低的位置,且業績增長勢頭良好,這為風格轉換墊定了基礎。
秦毅進一步解釋說,從1月底到現在,我們會發現,市場震蕩的過程中,創業板走得都比大盤藍籌要好,A股市場的風格切換在猶豫中不斷前行。最近的這波下跌,從表面來看是格力沒有分紅、伊利平安業績低于預期造成的,實際上是經過過去兩年資金報團所推動的大盤藍籌行情,在風格轉換下,由于業績不達預期這一導火索帶來的資金抱團現象的終結。
歷史經驗表明,前期強勢股的下跌,往往是一輪行情走到最后的標志。而成長股在整個行情下跌中是存在錯殺的,這對于已經或正在進行成長風格布局的投資者是比較有利的。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