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度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近日,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匯添富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韓賢旺,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博時基金首席資產配置官黃健斌,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首席市場官溫永鵬,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等五大公募首席,共同把脈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暢談“雙碳”目標、專精特新、對外開放、共同富裕及其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解讀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五大公募首席把脈宏觀趨勢,精彩解讀了高質量發展目標,在采訪中“金句”頻出:
魏鳳春:現代化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的新內核,六中全會將此確定為共識,是指導未來全面工作的方針政策。
韓賢旺: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是對人類社會和可持續發展負責任之舉,也是經過權衡后的理性決策。
姚余棟:充分發揮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作用,強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將帶動社會資本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為社會資金提供更多參與科技進步的渠道和標的。
溫永鵬:自從加入WTO以后,中國加快了與世界的融合,可以說中國是對外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持者。
黃健斌: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新內核
是指導未來全面工作的方針政策
中國基金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實踐和理論的統一,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您對于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怎么看?
魏鳳春:改革開放以來前三十年經濟發展,可以概括為跨過“馬爾薩斯陷阱”之后的經濟起飛,并進入全面工業化階段;2008年之后,我國面臨如何跨過中國收入陷阱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中的路徑選擇階段。最終確立了現代化是必然的選擇,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的新內核,六中全會將此確定為共識,是指導未來全面工作的方針政策。
經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概括為通過創新來實現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實現的方式也就是十四五規劃同提出來的新四化,即新型工業化、新型數字化、新型城鎮化以及工業現代化。
與此相關,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也就體現為這幾方面:創金合信基金將此概括為一套新的發展路徑,即PRINCE之路,具體表現為需求、要素、技術與政策四個方面——需求的大眾化與品質化,即Popularization(大眾化);High-Quality Consumption(品質消費);要素的稀缺化,Rare metals(稀有金屬);新能源化New energy(新能源);技術的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智能化);政策的環?;疎nvironment-friendly(環保),對應到資本市場,這是貫通周期(能源)、消費(汽車)、科技(5G)、金融(券商)的綜合產業鏈。
姚余棟:中國經濟當前對房地產的依賴較大,逐步降低房地產依賴度、提升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是一個相對長期、較為艱難的過程。過去十年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比不斷提高,效率的提升導致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降低。在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背景下,第二產業制造業的生產力需要不斷提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硬科技是中國經濟的主要賽道。
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表現較為突出,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和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2.5%、57.8%和43.1%。高新產業受政策支持程度較高,前景較為明確,投資意愿較強,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4%,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8%和38.5%。相信在未來高端制造業將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中國經濟也必將實現高質量增長。
而在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資金的支持,在財政保民生保就業為重的背景下,社會資金的流向尤為重要,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充實將為高技術企業發展提供較好的融資環境。經濟的驅動引擎轉變、資本市場的不斷豐富發展本身也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國民也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分享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韓賢旺:目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期轉型到高質量增長時期,是符合和匹配我國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樣的發展階段和特點的。另一方面,我國以往依靠的外需和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目前也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趨勢,未來需要追求技術含量更高、更具持續性的穩定增長。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波動較大,我國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舉措,繼續實現高質量的穩健增長,比如在“雙碳”、高端制造、核心技術等方面打造我國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也就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資本市場方面,受益于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無論在新能源,還是高端制造領域,大型企業由大變強,逐漸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中小企業也出現在細分領域非常優秀的公司,科創板的設立加大了對科創屬性公司的支持力度,一些科技含量、細分領域小龍頭的公司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會,無論在企業基本面還是資本市場支持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溫永鵬:高質量發展是相對于粗放式發展而言的。粗放式發展以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高投入低產出為特征,當前我國面臨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宏觀杠桿率高、人口老齡化等約束,粗放式的發展已經不可持續,必須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高質量發展應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抓手,更加注重對人力資本的開發,注重對知識產權和企業家精神的保護,更加對環境友好,對資源集約。當前我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能源等一些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對基礎科學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里面有體制和機制的問題,所以未來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深化改革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
黃健斌:經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體現在產業升級上,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通過產業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豐富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經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還體現在發展的平衡性上,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循環通暢,區域的發展更加均衡,產業之間的發展更加協調,大公司、小公司的發展環境更加公平,各個社會群體對發展成果的獲得感更加均衡。另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告別過去的債務驅動、資源依賴的發展模式,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滿足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要求。
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個是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更加完善,比如從主板到創業板,到科創板再到北交所,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另一個就是不斷在制度上、產品上進行完善,保證一個更加公平、開放、完整的市場環境;最后,從目標而言,資本市場最終是需要通過服務實體經濟,讓企業發展壯大,讓投資者分享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成果,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雙碳”目標的推進
對中國經濟走向影響深遠
中國基金報:綠色發展成為近年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特色,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提到:綠色成為普遍形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也有相關論述。請問您對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及中長期發展趨勢怎么看?對資本市場又有怎樣的影響?
韓賢旺: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是對人類社會和可持續發展負責任之舉,也是經過權衡后的理性決策。“雙碳”目標的提出,會從未來幾十年時間影響中國經濟的走向,由于我國傳統經濟比例較高,資產體量較大,這些企業轉型就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另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積極布局的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產業,目前已經具備了成本、規模、生產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出現了部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公司,這些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有利因素。
伴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可能面臨轉型和調整,比如我國煤炭排量和耗能比重較大,未來有轉型的壓力,而新能源產業受益于這一政策,未來可能會加速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這些目標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魏鳳春:綠色低碳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們在全球產業鏈定價權的責任使然,這是中長期的共識,但近期來看,不同群體認知分歧與不同的技術處理對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是非常不同的。
2021年資本市場對此的認知和行動集中在“雙碳”目標的“破”和“立”以及“破”、“立”次序上,結果是煤炭與新能源車走勢大相徑庭。2022年中央明確了綠色發展目標,也糾正了去年一些部門不理性的做法,明確了先“立”后“破”的基本思路,相信今年的資本市場將把注意力放在新能源的“立”上,具體表現為產業的新能源化。但較高的估值又使得市場的認知產生了新的分歧。不過我們相信,經過充分消化后,其主賽道的內涵是不會改變的。
溫永鵬:綠色發展是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行之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們黨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對世界發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目前,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依然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未來風電、水電、光伏發電的比例會逐步提高,隨著技術進步氫能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另外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我國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梢哉f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和路徑都是清晰的,但是當前我們必須立足國情,久久為功,不能進行大躍進似的“碳沖鋒”。
黃健斌:2021年雙碳工作的推進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很多投資機會,其中既有傳統周期高耗能行業供給端收縮帶來的價格彈性和行業格局改善帶來的周期投資機會,也有新能源、新能源車在政策加持下快速發展帶來的爆發性機會。與此同時,一些運動式減碳也導致大宗價格大起大落,限電限產沖擊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綠色低碳的發展是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中國的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長期堅定推進,這一趨勢不會變。
就2022年而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先立后破。2022年整個碳中和的推進更加有序,會綜合平衡碳中和與穩增長目標之間的協調。供給端和需求端會更加平衡,傳統周期大宗價格不太可能再出現暴漲暴跌的走勢,價格振幅收窄。而碳中和與穩增長結合的方向可能是值得資本市場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基地建設、綠色消費、新能源消費、循環經濟、企業技改投資與綠色信貸支持等方向蘊含著許多的機會。
姚余棟:由于氣候環境變化,綠色發展成為非常必要的研究課題,也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然而,當前中國發電仍以火力發電為主,用電供暖等對煤炭的依賴度高,碳減排難以“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正確認識碳減排的重要性和現實面臨的問題。2021年運動式減碳導致煤炭供給失衡、價格高企,2022將有所糾偏,煤炭的供給壓力或將有所緩解,但當前發改委對碳排放的限制仍然較嚴,預計后續煤炭供給不足及煤炭價格維持相對高位仍將存在。
從中長期發展來看,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對碳達峰碳中和尤為重要,風電與光伏將為電力清潔化進程中提供重要支撐。根據全國水力資源復查成果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等數據,在各種非化石能源中,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等開發潛力均受限,而風電和光伏的可開發空間巨大。從當前的情況看中國2019年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新增發電量比例為26%,風電、光伏分別占12%、14%,預計2025年風電光伏累計占比將達71.42%,其中光伏、風電分別占比38.49%、32.75%,2029年后光伏風電裝機將進入存量滲透階段。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可以為技術進步提供較好的融資環境,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投資標的,有利于激活社會資本。
北交所設立
為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中國基金報: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成為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熱點。請問您對于資本市場支持科技領域發展,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等領域怎么看?
姚余棟:資本市場方面,監管堅決反對壟斷、規范平臺經濟競爭秩序,設立北交所,盤活資本市場存量資源,豐富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在經濟逐步轉向以高新技術產業拉動的背景下,由于制造業投資中民營企業投資占比達85%以上,投資資金來源更多為企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財政補貼占比較低,故而在關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同時,亦需要關注產業政策。
此前商業銀行貸款對中小企業覆蓋不足,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難點。北交所的設立能夠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提高優質中小企業的投融資對接效能。充分發揮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作用,強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為社會資金提供更多參與科技進步的渠道和標的。
韓賢旺:科創板試點著重提出“6+1”,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裝備領域、新材料領域、新能源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等行業,成為科創板市場中企業的主力軍。上述領域與科技都存在密切關系,對于科創屬性要求也比較高,對科創細分領域的行業支持也比較明確。
目前,科創板重點扶持的是細分市場具備競爭優勢的科技創新企業,目前已經匯聚了一些深耕細分市場、技術質量較高、具備競爭壁壘的優秀公司。創業板試點注冊制也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化水平,有些公司可以在上述兩大板塊選擇上市,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格局。
新三板市場升級為北交所,這個意義也非常重大,可以提升對專精特新、細分賽道小龍頭企業的服務和支持力度,讓部分財務指標、科創屬性等相對下沉的企業,也能獲得資金的支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機會,這都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
黃健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科創板、北交所的成立和注冊制的推廣充分體現了中央引導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建立,有助于滿足不同發展階段融資主體的融資需求,支持企業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
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下,資本市場立足于加強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時推出更多針對性政策,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幫助這些企業不斷成長,逐漸成長為在各自專業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創新領頭羊,促進產業升級。
魏鳳春:專精特新可以概括為具有企業家精神群體的標志,是創新最重要的載體。從產業和技術生命周期來看,這些公司尚處于幼年或青年期,基本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但距離拉動全產業發展,從而形成產業鏈帶動經濟全面上層次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不僅如此,這些企業的擴張面臨著資本的約束,傳統金融很難對此提供全面的支持,資本市場天然的屬性決定了其在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特殊價值和功用。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相信這一步伐會邁得很堅實。
溫永鵬:科研創新意味著要進行大量的試錯,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創新需要耐心的資本,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秉持價值投資理念,對扎扎實實搞研發的企業非常重視和看好,未來將一如既往的支持這些企業發展。北交所的成立為專精特新的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未來我們也會持續關注這些企業,希望能幫助培育出更多的隱形冠軍企業。
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
新時代更需高質量對外開放
中國基金報:實現開放成為必由之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請問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如何?
韓賢旺: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基本上成為了社會共識,主流輿論也認為對外開放是促進我國經濟過去40多年快速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一是可以促進對外貿易,目前我國已經擁有很多進出口企業,我國的經濟和供應鏈也已經與全球市場深度融合;二是技術和人才的交往,實現了全球人才和技術的互通,這種重要性可能不亞于對外貿易。從上述意義看,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依然重要,改革開放也將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對外開放讓更多的國內企業走向世界,不斷做大做強,抬升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資本項目的開放,比如我國股市、債市、人民幣的資本項目都在逐漸對外開放,國際投資者加大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對改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規范、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會產生積極效果。從上述角度來看,對外開放在資本市場只會進一步加強。
溫永鵬:自從加入WTO以后,中國加快了與世界的融合,可以說中國是對外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持者。中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制造業,中國需要世界市場。同時,中國也有最龐大的人口數量,也是其他國家最為重要的銷售市場。保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僅是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更重要的還有科技、文化的交流,是提高我們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魏鳳春:中國的成就是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將會繼續擴大開放,而且是高質量的開放。在經濟領域,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愈發旺盛,我們的要素與技術等尚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放開是必然的。放開必然會引入外部資本,資本有創造價值和野蠻生長的雙重特性,因此,無論是哪個領域開放都要對資本設置紅綠燈,引導其正確的方向。此為其一。其二,在引入國際成熟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時,同樣需要理性。
姚余棟:2020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及疫情的反復沖擊,中國正努力加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中國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占比相對較低,截至2021年7月,企業債券融資占社融比重9.5%,股票融資占比2.9%,直接融資占比合計12.5%。直接融資占比較低,難以匹配和適應新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需要。創業板和科創板推行注冊制、北交所的設立均是為了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激活中小企業的經營活力。而當前中國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不斷提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能夠更好發揮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和深化,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ETF互聯互通等計劃陸續推出。試點推出的“跨境理財通”,有助于推進境內外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是對QDII、RQDII、QFII和RQFII等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境外投資機制的有力補充。人民幣資產對境外投資者吸引力提升,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債券、貸款及存款等金融資產金額合計為 10.26萬億元,同比增長42.8%。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被更多境外投資者選擇,有力地促進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金融市場交易的特點,決定了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一旦加速,可以比國際貿易更快地帶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黃健斌:在過去幾年,無論是面對貿易摩擦和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還是嚴峻的全球疫情,中國始終保持擴大開放的政策節奏,秉持合作共贏的信念立場,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為全球經濟恢復和發展、全球抗疫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每年都在壓縮,我們的進博會影響力在不斷擴大,2022年1月1日起,RCEP正式生效,中國也在積極考慮加入CPTPP,對外開放的步伐從未停止。
總書記多次強調“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資本市場的制度型開放不斷取得優秀成果:符合條件的科創板股票正式納入滬深港通標的;QFII新規落地實施;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放開;2021年北向資金全年凈買入創下紀錄。中國資本市場一直在對內放開、對外開放的路上。
2022年資本市場將持續推進雙向開放,近期監管部門對北上資金中的“假外資”進行監管,維護滬深港通健康平穩運行;2022年將進一步完善滬倫通機制,拓寬適用范圍;提高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債市的參與程度;極探索境外投資者在國內發行債券、股票、存托憑證等。通過不斷擴大和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吸引全球資金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為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不斷引入活水。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發展內在要求
需進一步優化分配制度
中國基金報:共享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共同富裕等領域也有相關論述。請問您對于經濟共享、共同富裕領域未來發展趨勢怎么看?
溫永鵬: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艱苦奮斗,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出現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本與勞動分配不平衡等諸多不平衡現象。不平衡則不可持續,因此共同富裕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要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來解決,不能搞殺富濟貧、殺雞取卵。要保持我們經濟的活力,保護企業家精神,先做大蛋糕,再合理分配蛋糕,實現有機、良性循環。
魏鳳春:共享、共富是社會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是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未來的現代化之路這兩大目標將會成為社會的共識,這需要我們在效率與公平方面進行綜合的平衡。但是,共享、共富并不是不要發展只要公平,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這是首先要明確的認知,否則將會陷于不求發展、只求分配的低水平循環。同時,在發展中如何明確政府與企業、企業的創造財富與分配財富、民眾的生產與生活等等方面的界限和分工,這些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追求的是動態的高質量的共享、共富,這是必須要明確的。
黃健斌:習總書記反復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由于2021年反壟斷和共同富裕的推進對資本市場部分細分領域產生了比較明顯的沖擊,大家都十分關注政策后續的演繹。我們認為,要想實現共同富裕,第一步是先做大蛋糕,通過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依托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持續升級為基礎。
共同富裕更多強調起點公平、過程公平(機會公平)而非強制性的結果公平,“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這是根本途徑。”,共同富裕不是強制性的結果公平、平均主義,而是為大家創造相對公平的起點和奮斗環境,無論是反壟斷還是針對教培行業的監管,都是打破壁壘,暢通企業之間公平競爭、社會公民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認為破而后立,實現共同富裕是要在發展的大背景下推進的,發展是手段,經歷了短期的沖擊之后,打破了限制企業和個人充分發展的壁壘,是為了行業和個人更好的發展,常態化的機制逐漸完善之后,帶來的是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社會需求更加可持續的增長,其中孕育著很多新的機會。
韓賢旺:一方面,政府的功能就是要扮演平衡公平和效率的角色,針對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逐漸出現的貧富差距等問題,政府從公平方面側重更多考慮,提出共同富裕是非常合理和及時的;另一方面,目前共同富裕的前提,仍然是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不斷提升效率,將“蛋糕”繼續做大,再通過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稅收等方法,在分配制度上兼顧公平,開展合理化的分配制度。目前這些政策多數還在評估和動態研究過程中,但最終的目標是為了實現社會和諧和穩定,實現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姚余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養老第三支柱亦是中國較為急迫的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養老服務將迎接更大挑戰。根據姚余棟 “超老齡社會”課題研究,預計截至2030年養老金缺口將會達到4.1萬億,到2050年缺口約為6.1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必須通過大力發展養老金融來預防老年時期的各種風險,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融產品。如何適應人口老齡化和“銀發經濟”所帶來的挑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養老金融需求,是養老金管理機構面臨的重要課題。
養老第三支柱建設亦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當前第三支柱的唯一產品形式為保險,保險產品有其長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點。然而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居民金融知識的普及,對養老產品收益性的要求將會進一步提升。
從海外經驗來看,基金和保險是發達國家第三支柱養老金的主要形式,基金透明度高、責任到位、監管嚴格,且近年來公募基金也在加大對養老目標基金的投入,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三季度末,公募養老目標基金已成立133只,總規模超過800億元。其中目標日期基金已成立61只,總規模158.3億元,目標風險基金成立72只,規模618.6億元。國內養老第三支柱的產品范圍可考慮進一步拓寬至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給老百姓更多的產品選擇,為老百姓獲取穩健的投資收益,真正實現普惠金融。公募產品方面,養老目標基金等FOF類產品業績較為穩健,是居民養老投資的好標的,建議監管部門可考慮支持公募FOF產品的發展,助力第三支柱建設,推進普惠金融。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