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9816航班撕裂著空氣從貢嘎機場上空緩慢降落,群山錯落,河流鋪滿大地。“日光城”拉薩,是泓德基金及《證券日報》記者此次西藏公益行的第一站,此趟行程由泓德基金的副總經理溫永鵬帶隊,泓德基金固定收益部的基金經理李倩也一同前往,而最終目的地,是距離拉薩市近700公里的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八天九夜,翻越山河,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鄉公益之行正式拉開帷幕。
8月初的拉薩,是旅游和朝拜的圣地。飛機剛剛落地,來自雪域高原的清涼和愜意撲面而來,與北上廣的酷熱和匆忙形成鮮明的對比。抵達貢嘎機場,伴隨著司機師傅的一句“扎西得嘞”,記者也收到了來自藏族同胞的第一條哈達。厚重、親和,是記者對這篇土地的第一印象。
泓德基金是唯一一家注冊地在西藏的基金公司,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基金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對西藏地區的長期扶貧計劃。此次西藏之行,已是泓德基金第三年對西藏貧困地區進行捐助,同時也是第2年對白嘎鄉貧困居民民進行捐助,《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泓德基金今年共為白嘎鄉10個村子20戶家庭37個孩子和幾位老人進行助學與生活捐助。
泓德基金副總經理溫永鵬在捐贈儀式上的講話令人動容,“希望大家能夠吃得好、穿得好、娃兒有學上”一番話最為樸實,也最為有力。溫永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泓德基金會一直資助這些孩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也希望他們完成學業后能夠反哺家鄉建設。記者也希望讀者通過此篇報道,能夠了解西藏貧困山區生活現狀,也給泓德基金的西藏扶貧行動多一些掌聲。
700公里+4000米海拔 大山深處的白嘎鄉
從拉薩市到白嘎鄉,有近700公里的路程,驅車也要15個小時左右。泓德基金此行的目的地——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間有高山峽谷,四周冰山雪峰環繞,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白嘎鄉下轄23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共有居民1563戶、9577人。
去往白嘎鄉的前400公里,沿著青藏公路高速奔馳。道路兩旁,一邊是巍峨的雪山,山巔沒入云層,冷峻而威嚴;一邊是遼闊的草原,隨處可見的藏牦牛和藏馬映襯著深邃的藍天,像一副靜謐的風景畫。道路兩旁,“保護環境”和“精準扶貧”的標語交替排列,儼然已經成為這片土地最貼切的LOGO。
忽而,隨著一聲悶響,有一黑色物體從前面車上跌落下來,隨即被快速甩在身后。記者一行人趕忙問司機師傅,司機師傅用略顯生澀的漢語告訴我們:“掉下來的是只鳥,在高原上飛得慢,車開得快,這樣的事情挺常見”。記者一行人唏噓不已,對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更多了一份敬畏。
行程的后300公里則是蜿蜒的山路。汽車傍山而上,一旁是深不見底的山澗,最驚險的是轉彎處,突然有車輛迎面出現,司機師傅一腳急剎車,車里的人也驚出一身冷汗。行至高處,身旁能隱約看出淡淡的云層,禿鷲在山澗盤旋。抵達比如縣已是夜里10點,舟車勞頓,泓德基金及記者一行人決定暫作修整。
泓德基金副總經理溫永鵬:“希望娃兒都能有學上”
次日,在翻山越嶺近3個小時后,白嘎鄉政府終于呈現在眼前。廣場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與鄉政府門前深紅色的八個大字遙相呼應——“不甘貧困,奮力脫貧”。
記者曾詢問,為什么要選擇白嘎鄉作為近兩年捐助的對象,泓德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第一年,是從政府相關部門得知,白嘎鄉是西藏自治區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另外,泓德基金希望能夠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對孩子們持續地進行捐助,切實地幫助到當地貧困居民,也能夠每年看到這些家庭、這些孩子生活和學習條件的改善。
最隆重的迎接儀式,是來自白嘎鄉政府工作人員的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和一杯杯濃郁的酥油茶。鄉政府大廳一旁,切割機轟鳴,建筑工人正在修葺兩間房屋,鄉政府與后山的接壤處,是用木板搭建的臨時廁所,風雨剝蝕,搖搖欲墜——白嘎鄉政府的辦公環境十分艱苦。
臨近中午,當地的居民從各個村子陸續趕來,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鄉扶貧捐助儀式便在鄉政府舉行。從小孩到老人,受捐助的當地居民擠滿整個屋子,在當地扶貧辦主任王剛的主持下,整個捐助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每一位受捐助的居民都為泓德基金副總經理溫永鵬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他們最熾熱的感激之情。
在捐助儀式上,溫永鵬表示,泓德基金成立以來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也希望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幫助到西藏地區需要幫助的人們,對白嘎鄉這些孩子的捐助,溫永鵬希望能夠從小學、中學一直持續到大學,也希望他們完成學業后能夠反哺家鄉建設。
“希望大家能夠吃的好、穿的暖,娃兒有學上”,溫永鵬這番最為樸實的講話觸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弦,也迎來了此次捐助儀式上最熱烈、最持久的一次掌聲。記者注意到,在場的一些居民聽不懂漢語,溫永鵬的講話也由鄉領導翻譯成藏語,此次泓德基金扶貧行動的心意也切切實實地傳遞到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會后,記者和泓德基金的基金經理李倩邊走邊聊,說到這次扶貧行動,她表示,很高興能有機會親臨現場,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狀況。除了被現場的氣氛所打動,她也覺得身上的責任更重。她更加理解公司動員更多的員工參與扶貧工作的初衷,也希望能夠把自己在這里的所見、所感傳遞給更多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陪伴西藏自治區孩子們的成長。
隨后,《證券日報》記者采訪到了扶貧辦主任王剛,在白嘎鄉工作了10年的王剛見證了這些年這個鄉鎮的變化,他對記者表示,在政府的引導下,教育普及已經成為比如縣的建設重點,縣政府每年拿出10%的財政收入投資到教育上;另外,“水電路訊網,科技文衛保”這十項提升工程,也在政府及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穩步落實。
一座大山就是一個村子 每個家庭有不一樣的故事
家訪,也是泓德基金此次公益行動重要的一環。在白嘎鄉政府的安排下,記者與泓德基金一道,走進叮色村、喜江村、吉仲村和昌帕村,切實了解貧困居民的生活狀況。狹長又顛簸的土路,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要十幾公里,往往翻過一座大山就能看到一個村落,與當地居民聊起他們的生活,每一個家庭的故事都十分沉重,而他們在講起時,卻云淡風輕。
叮色村的旦增曲扎家,是泓德基金此行家訪的第一站。迎接我們的是一位75歲的奶奶,奶奶告訴記者,家里現在有4口人:83歲的老伴在附近的教堂,兒媳和孫子有語言障礙,現在孫子在縣里讀五年級。這里的屋子大都是用木頭搭建,一層作為倉庫散發著潮濕、刺鼻的味道,二層作為起居,也能防止較好的防范狗熊入侵傷及當地居民。
僅靠朝南的一扇小窗子進行采光,即便是下午3點鐘屋子里依然十分黝黯。同行的扶貧辦主任王剛告訴記者,去年泓德基金為亞闊村捐助了太陽能供電設備,這幾年前來,在政府的幫助下,家家戶戶都安裝上了太陽能供電設備,一天的電量剛好夠晚上照明使用。泓德基金副總經理溫永鵬拉著老人,送上最誠摯的祝福,令記者幾度哽咽。臨分別時留下的這張照片,老人露出質樸的笑容,宛若一副精美的油畫。
喜江村的次仁卓瑪家,是一個大家庭。10個孩子,已經有6個孩子已經成家立業,另外3個孩子索朗措姆、德吉次仁和貢嘎頓珠也都是此次泓德基金捐助的對象。母親和女兒索朗措姆熱情地招待我們,拿出當地的小點心奶球和甜蘿卜,酥油茶也是添了又添。記者了解到,比如縣大部分居民的經濟來源都是“蟲草”,每年5月份、6月份是蟲草最好的時節,當地的學校也會給學生放40天左右的蟲草假。
剛剛讀完大學的索朗措姆,已經通過了一家保險公司的面試,為西藏地區的“三農”保險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告訴我們,不久前參加了當地的產品技能賽,其“蟲草酒”創業的想法也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泓德基金副總經理溫永鵬表示,在該創業想法成熟后,泓德基金愿意給予其最大的幫助,后續泓德基金也將跟她保持持續的溝通。
臨近分別,為表示對泓德基金此次公益行動的感謝,索朗措姆給泓德基金及記者一行人獻上哈達,真誠的說了十幾遍“謝謝”。陽光和奮進,是記者對這個家庭最深刻的印記,我們也從索朗措姆的身上,看到了喜江村的希望,更看到了扶貧工作的未來。
狗熊、野狼和雪豹,也是白嘎鄉居民的生活隱患。吉仲村白瑪措吉家的土坯房,位于道路一旁,臨近山澗,便也成為了狗熊經常“侵襲”的對象,每次狗熊的造訪,都吃掉了家里所有的食物。年近50歲的白瑪措吉有記憶障礙,即便是5分鐘前記者問他的問題,他轉而便記不得了。照顧他的親戚告訴記者,他已經在自己家門前摔了五六次,頭部有嚴重的傷,“去年傷勢復發,他差點去世,現在不讓他住在那里了,住在侄女家”。
同行的翻譯告訴記者:“他女兒的精神狀況很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現在在牧區由親戚照顧,兒子從小沒接受過教育,去年去了職校學習技術,每年假期會回來。”在與我們交談時,白瑪措吉一直抱著他的扶貧證明,他說,這樣能讓他記得政府和泓德基金對他的幫助。他臉上一直掛著笑容,但額頭上明顯的傷疤一直在提醒我們,這位壯碩的藏族漢子曾承受的生活苦難。
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鄉扶貧行動落幕,但泓德基金的扶貧行動仍在路上。溫永鵬告訴我們,“公益是一條漫長的路,助學更是如此。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對貧困地區的孩子表達關注,讓他們有機會獲得與父輩們全然不同的生存能力”。
回到北京,記者在收拾行李時,三條潔白的哈達又把記者的回憶帶回大山深處的白嘎鄉,他們清澈的眼神、樸實的笑容仍歷歷在目。我們知道,在白嘎鄉近萬名居民中,有太多人窮極一生都無法走出那座大山,我們也無法奢望一個小小的舉動,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我們知道,當我們把每一筆錢送到孩子們手中的時候,那個小小的期許就在他們的心里誕生了,我們希望有更多像索朗措姆這樣的孩子,他們能夠好好讀書,學以致用,并且為他們的家鄉帶去改變。